【總目錄】 【最新文章】 【星座男】 【星座女】 【星座愛情】 【星座排行】 【十二星座】 【生肖】

幾個有趣的人性心理學

標籤:


轉貼文章


一、人類面對資訊越多選取結果越差
常言道,“籠裡選瓜,越揀越差。”美國心理中心網近日報道,美國《決策與判斷心理學》雜誌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,資訊越多,選取結果越差。


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,人們通常認為,掌握的相關資訊越多,做出的決策就越好。而新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。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對電腦程式提供的250道題進行回答,並計算其累積得分。一部分人提前知道主題的數量和選項,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資訊。結果發現,那些知道資訊越多的人,得分越低。這說明,選取時,資訊太多反而可能影響人們的決定。


二、演唱會上,為什麼觀眾會跟着唱?
本來性格內向、羞於在人前講話的人,看演唱會時也會跟着大聲唱歌,看體育比賽時也會高聲為運動員吶喊助威。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?當人把自己埋沒於團體之中時,個人意識會變得非常淡薄。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“沒個性化”。個人意識變淡薄之後,就不會注意到周圍有人在看着自己,覺得“在這裡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”。


巨大的開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進一步增長。反正周圍也沒有人認識自己,也沒有人際關係的束縛,因此害羞的人在這種場合下也會大聲唱歌、高聲吶喊助威。此外,大聲喊叫出來,也是一種釋放精神壓力的方法,可以使人心情舒暢。因此,有的人甚至大聲喊叫上了癮。


不過,如果這種狀態 持續發展下去,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。當人的自我意識過於淡薄時,就會開始感覺什麼事都不是自己做的。比如狂熱的足球迷,如果自我意識過於淡薄,就可能發展 成危害社會的“足球流氓”。當然,“沒個性化”並不會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導致人喪失社會性。在保持着社會性的團體中,“沒個性化”也很難使人做出反社會的行為。


心理學家金巴爾德曾以女大學生為物件進行了一項恐怖的實驗。他讓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。這些女大學生被分為兩組,一組人胸前掛着自己的名字,而另一組人則被蒙住頭,別人看不到她們的臉。由工作人員扮成犯錯的人後,心理學家請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髮出指示,讓她們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,懲罰的方法是電擊。實驗結果表明,蒙着頭的那一組人,電擊犯錯 者的時間更長。由此可見,有時,“沒個性化”會讓人變得很冷酷。


三、學會讓寶貝自己解決衝突
當寶貝和別的小伙伴之間發生衝突時,父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儘快教給寶貝解決問題的辦法,但是,最新的研究表明,這種方式並無法讓寶貝變得更加合作,更加容易與人相處。
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法,而是幫寶貝理出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,讓他自己設想多種解決問題的可能。經過這種訓練的寶貝在面對衝突時,會不斷變換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標,顯得更有“外交手腕”。


千萬別和任性的寶貝較勁。
小時候看起來很任性的孩子,長大後可能會是個有主見、有能力、有創新、有作為的人,不見得就是壞事。因此,當寶貝任性時,父母不要一味地和他較勁,而要採取正確的方式輔助說明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,調節自己的行為。如果父母態度惡劣,看到寶貝的任性行為就嚴加斥責,反而對寶貝的成長不利。


四、搭電梯時,為什麼人總往上看
有一天,搭電梯的時候,我和往常一樣,仰頭看着察看的樓層數,突然意識到:為什麼我每次搭電梯的時候都會仰着頭往上看呢?而且,我看了看周圍的人,發現他們竟然和我一樣,也都仰着頭看着察看的樓層數。難道察看的樓層數有什麼神奇的魔力嗎?還是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心理效應在背後起作用呢?


實際上,乘電梯往上看的行為與我們的“私人空間”有着很大的關係。所謂私人空間,是指在我們身體周圍一定的空間,一旦有人闖入我們的私人空間,我們就 會感覺不舒服、不自在。私人空間的大小因人而異,但大體上是前後0.6-1.5米,左右1米左右。據調查資料察看,女性的私人空間比男性的大,具有攻擊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間更大。在擁 擠的電車中我們會感覺不自在,就是因為有人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。


電梯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。在電梯中,人與人的私人空間出現了交集,也就是說互相感覺到對方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,所以會感到不舒服,都想儘早離開電梯這個狹窄的空間。向上看正是想儘快“逃離”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現。


此外,盯着顯 示樓層的數字看,不只是為了確認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樓層。當我們急於離開這個狹小空間 時,不停變換的數字能讓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,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在向“解放”前進,從而緩解焦急的心理。


五、路見不幸,為什麼不願出手相助?
在地鐵中或馬路上見到有困 難的老人,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想去幫他們一把。可是,真正採取行動的人卻很少。難道是因為城市裡的人比對害羞嗎?確實有這個因素,但其所占比例相當微小。


有另外一個心理原因,使我們不願伸出援助之手,那就是當周圍有很多人的時候,我們心裡就會想:“即使我們不去輔助說明他,也應該有人會出手相助。”這其實是一種依賴別人的想法。在心理學上,這種現象被稱為“林格曼效應”。


德國心理學家林格曼曾經做過一個讓眾人拉網的實驗。結果,每當拉網的人數增加,每個人出的力就會減小一點。原本,我們認為人數的增加會發揮相乘效應,即每個人出的力會增加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當人數越多時,人就越會感覺“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分子”,於是拉網的時候就不那麼賣力了。


有別人在場時,人總會想:“即使我不求救,也會有別人求救的。”在現實社會中,有困難的人得不到救助,很多情況下都是這種心理效應起作用的結果。


延伸閱讀:
下一篇文章較新的文章 上一篇文章較舊的文章 首頁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小鐵星座線上親算